本文原文为作者在某乎平台发表的同名文章,希望可以为大家理解社区节奏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化视角。
正文:
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矛盾之一,在于如何界定“社会”的本质。主流学界观点有两种:一种将社会视为独立于行为体的客观存在,另一种则强调社会是行动者主观建构的动态产物。对这两种本体论的思考与各自对应的方法论共同组成了两种根本对立但地位平等的研究范式,作者将其引入游戏社区,并将前者命名为“考据者”视角,后者则为“诠释者”视角。本文基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结合《原神》玩家社区的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两种视角的内涵,厘清其核心差异、互补性及混淆风险,构建了两种视角的理论体系。
1.哲学根基:本体论的二元对立
社会科学的研究起点是对社会本质的哲学追问。
1.1 “考据者”视角的实证主义立场
这一视角根植于实证主义传统,其本体论假设存在一个与自然世界同构的社会世界,即社会现象是客观、稳定且可被观察的“物”。在此框架下,社会现实的存在独立于个体认知,其规律可通过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被揭示。例如,涂尔干提出的“社会事实”概念即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外在强制性,研究者需以“物”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这种本体论预设了唯一真理的存在,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无限趋近这一真理。
1.2 “诠释者”视角的建构主义转向
“诠释者”视角则源于现象学与解释学传统,其本体论彻底颠覆了客观性假设。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出,社会行动的本质在于行动者赋予其的主观意义。在此视角下,社会现实并非预先存在,而是通过个体互动与意义协商持续建构的产物。例如,伯格与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进一步提出,社会的“客观性”本质上是主体间共识的固化形态。这种本体论否定了唯一真理的可能性,转而承认多元现实的平等地位。
2.方法论:从描述到解释的范式变换
本体论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方法论的分野。
2.1 “考据者”视角:科学化描述的逻辑
“考据者”视角的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强调价值无涉(排除主观价值因素的干扰)与客观描述。其核心步骤包括:
-观察:鼓励采用直接观察、客观记录的方法对社会进行研究(即狭义上的考据方法)。
-归纳:通过系统化手段(如量化统计、文本分析)收集经验数据,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普遍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归纳并非纯粹的因果逻辑推演,而更接近于对整个事件进程细致全面的依序描述。
-验证:以可重复性为标准检验结论的客观性。
例如,一些“原学家”通过对大世界文本的收集和整理,总结出了渊下宫编年史。
2.2 “诠释者”视角:意义解释的诠释循环
“诠释者”视角的方法论以“理解”为核心,强调研究者需进入行动者的意义世界,探究其价值体系的生成过程(即“社会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一价值体系为社会现实赋予意义(对社会进行主观建构)。主要步骤包括:
-文本分析:对文本进行精读,结合文本语境和写作的时空背景掌握更多的细节。
-诠释:通过共鸣和移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具有自洽逻辑的叙事(解释)框架。
-诠释循环:根据构建的逻辑框架,对文本的整体和局部进行反复的推敲和对照,并进一步完善逻辑框架,扩大其解释力。
-对话互动:与作者、其他诠释者进行对话互动,在共识的形成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批判:反思自身在文本诠释中的立场和作用,并由自身立场出发对文本和诠释进行批判。
-实践应用:将在诠释中构建的逻辑框架推广至对其他问题的解释上。
例如,一些人在对原神前三国的主线剧情进行分析时,认为原神剧本的核心思想均落在“人民史观”上。基于这一推论,这些人在分析须弥剧情时,认为教令院囚禁小草神的行为是“进步的”“正确的”,并指责编剧试图引导玩家同情支持小草神的行为违背了其写作初衷。
3.互动原则:研究主客体的地位之争
3.1“考据者”视角应坚持的原则
由“考据者”视角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可知,其互动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坚持社会现实的客观性(真实性);二,对客观社会现实的研究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干扰。
具体到《原神》游戏社区,首先,由于原神所构建的社会场景“提瓦特大陆”是架空世界,因此对于持“考据者”视角的玩家而言,如果要获得“代入感”“沉浸感”,尤其是要进行考据等玩法,就必然承认整个世界至少在游戏场景中是“真实的”,即承认官方的设定具有先验的、最高的权威性。若否认这一点,那么游戏这一虚拟社会现实的存在根基便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一切关于游戏内容的真理性研究(即“真相是什么”),要尽可能排除主观解读,就要以官方设定(客观)为准。在研究过程中如果由于客观证据的缺失而不得不暂时引入主观解读,后续出现客观证据时必须及时将主观因素剔除。
3.2“诠释者”视角应坚持的原则
由“诠释者”视角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可知,其互动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坚持社会现实是由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个体主观建构的;二,承认每个个体所建构的社会现实都是平等的、“合理”的,在互动中做到求同存异。
具体到《原神》社区,尽管《原神》是由米哈游的制作团队开发的,但玩家在游玩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对于每个玩家而言《原神》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换言之,玩家和官方都是《原神》的创造者,有多少玩家,就有多少不同且“真实”的提瓦特大陆。也因此,对于游戏中的社会的研究会得出因人而异的答案,唯一的“真理”必然不存在。玩家在与其他主体进行互动时,要尊重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在交流和碰撞中扩大共识,从而维持社区的和谐稳定。
4.概念辨析
4.1视角、方法与行动者
-视角(Paradigm):指系统的研究框架,包含本体论与方法论。“考据者”视角和“诠释者”视角的具体内涵上面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不再赘述。
-方法(Method):指技术手段的集合,具有价值中立性。如考据(观察记录)或诠释(逻辑叙事)。
-行动者(Actor):指行为模式主要采取某种方法的人,如考据者(进行考据的人)或诠释者(进行诠释的人)。
注意:
“考据者”视角≠考据者(方法使用者),后者可能持“诠释者”视角但采用考据方法(技术手段)。
“诠释者”视角≠诠释者(方法使用者),后者可能持“考据者”视角但需诠释方法补充逻辑。
4.2狭义和广义的考据
狭义:作为方法的考据:
指通过获取一手资料来还原事物真实状态“是什么”的科学研究方法,最常用也最核心的研究步骤是对一手资料的观察和客观记录。
广义:作为一类行为的“考据”:
对事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探究的行为都可被视为广义上的“考据”,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数时候对“考据”采用的就是这一层面的释义。这一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考据的方法和诠释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也不限于“是什么”,还会探究“为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4.3狭义与广义的诠释
狭义:作为方法的诠释
指通过分析文本、符号、现象的内在逻辑与语境,揭示其深层含义与价值判断的学术研究方法。注重对文本的语义解析、语境还原和作者意图的推导,强调逻辑自洽与解释的合理性。典型步骤包括文本细读、语境考察和意义建构。
广义:作为一类行为的"诠释"
泛指一切对事物意义进行解读、赋义或价值评判的认知活动。广义诠释不限于学术研究,可融合考据、比较、批判等方法。其范畴涵盖文学批评、文化解读、社会现象分析等多元领域。
4.4考据者与“原学家”
考据者的定义见前文所述。
“原学家”的含义可以定义为:对原神相关内容进行广义上的考据的群体。根据其本体论和方法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持“考据者”视角且主要采用考据方法的“原学家”:这类“原学家”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受可获取信息的限制,能通过考据方法产出的内容较少。主要成果表现为对游戏内已知文本的收集和归纳。如提瓦特图研所的《须弥沙漠战乱历史》。
-持“考据者”视角但使用了较多诠释方法的“原学家”:这类“原学家”数量较多,与前一种的不同在于其在当前信息不足时会采用诠释的方法作为孤立事实间的“粘合剂”“润滑油”,但其本体论和方法论决定了一旦官方后续设定与自身的逻辑相悖,便会抛弃原有逻辑,接受最新官方设定。如屠鸟哥Murder of birds。
-持“诠释者”视角且主要使用诠释方法的“原学家”:这类“原学家”只取原作的少量设定作为基础框架,在其他地方则另起炉灶,通过提高叙事的感染力(如更华丽的辞藻、更天马行空的想象、更耸人听闻的叙述等)吸引听众。外网的Ashikai就属此类。
-持“诠释者”视角且采用了较多考据方法的“原学家”:这类“原学家”多采用考据的方法,通过论证官方设定与自己主观解读的一致性提高其叙事的感染力和可信度。本质上是有意或无意将个人解读等价成官方设定,逐步将玩家对官方权威的信任转化为对个人叙事的信任。但其出发点仍是个人的价值判断,因此与“考据者”视角存在本质的差异。一旦官方后续设定与自身的逻辑相悖,便会坚持其主观叙事的“真理”性,拒绝接受最新官方设定,并指责官方“吃书”“换编剧”等。这类“原学家”也是“跳反”的重灾区,写万字长文的“叉子”就是典型代表。
5.两种范式的优点:真理性与真实性的权衡
人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选用何种视角看问题,既与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偏好有关,也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有关。两种视角下得出的答案分别反映了对于普世“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真实”样貌的探究。
5.1“考据者”视角的优点
5.1.1提供客观性与唯一真理标准:
考据者视角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本体论预设——社会是独立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这一立场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干扰,为研究提供了明确可知的“真理”标准。以《原神》为例,官方设定的提瓦特世界观被视为不可动摇的“事实”。不同的研究者通过文本考据、数据比对等方法,能够得出与官方设定一致的相同结论。这种客观性简化了研究流程,避免了主观臆断引起的无谓争议,为社区讨论提供了“锚点”。
5.1.2方法论的科学性与可知性:
考据者视角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强调可重复性与实证性。其研究以对官方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为核心,易被其他研究者复现,使得客观唯一的“真理”可被人人所知。
5.2“诠释者”视角的优点
5.2.1贴近真实社会的动态性与多样性:
诠释者视角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社会建构本质的承认。社会现实并非静态的“物”,而是通过行动者互动持续生成的产物。以《原神》玩家社区为例,角色“散兵”的道德争议(是否应被原谅)引发了多元解读。不同玩家基于自身经历与价值观赋予其不同意义:有人视其为“受害者”,有人则视为“加害者”。诠释者视角包容这种多样性,认为所有解读均具合理性,从而更贴近人类社会真实的复杂面貌。
5.2.2通过对“应然”问题的探讨激发作品生命力:
与考据者视角聚焦“实然”不同,诠释者视角能够探讨“应然”问题,即社会应如何发展,这一过程本身即具有创造性。例如,《原神》玩家对纳塔角色设计元素的争议,既是美学讨论,也是不同“二创”之间的交流碰撞。诠释者视角鼓励玩家基于公平、包容等价值标准提出诉求,推动游戏设计的反思和改进。这种批判性视角为社会实践(如社区治理、内容创作)提供了价值引导。
6.两种范式的张力: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平衡
“考据者”视角和“诠释者”视角的范式之争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科学化”追求与“人文性”关怀之间取得平衡?
6.1“考据者”视角
6.1.1“考据者”视角的客观性悖论
“考据者”视角隐含“真理符合论”的预设,即研究的有效性取决于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吻合程度。然而,其局限性在于难以处理社会现象的动态性与意义维度。若社会本非一成不变,又如何存在客观唯一的“真理”?若社会规律完全客观,则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作用?当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本身存疑时,方法论的自洽性就将面临挑战。
6.1.2应对策略
-为研究对象设置限定条件:“考据者”视角的核心缺陷在于其预设的“客观性”难以应对社会现象的动态性与意义维度。为缓解这一矛盾,研究者可通过设置限定条件,划定研究边界,确保研究对象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相对客观性,进而确保结论在特定框架内的有效性。
-接受逻辑的割裂与事实的孤立性:对于持“考据者”视角的人而言,逻辑亦是主观价值的反映,因此无需强求逻辑的统一,而应优先保证社会的客观性不动摇,为此大可承认社会事实的碎片化与孤立性。
例如,在《原神》中,若官方设定出现前后矛盾(如“吃书”现象),研究者无需强行弥合逻辑裂缝,而是分别记录不同版本的事实,期望后续设定“填坑”。这种“描述性”而非“解释性”的研究路径,既保留了考据者视角的客观性,又避免了陷入机械决定论的困境。
6.2“诠释者”视角
6.2.1“诠释者”视角的相对主义风险
“诠释者”视角通过拥抱主体性避免了决定论困境,却可能滑向相对主义的另一端。若所有意义建构均具同等合理性,则社会科学将失去批判与变革的“真理”标尺。例如,如何解释权力结构对意义建构的宰制?此类问题要求“诠释者”视角必须引入批判维度(如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但其本体论是否兼容这一要求仍存争议。此外,若干并存的“真实”社会现实需要通过海量的田野调查来还原其建构过程,而这会使研究陷入技术上的不可知论。
6.2.2应对策略
诠释者视角的核心缺陷在于其相对主义倾向可能导致争议无解。为缓解这一问题,研究者可通过求同存异的互动形成“共同知识”,即在一定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共识。这种“共同知识”虽非客观唯一的“真理”,但可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础,减少无意义争论。同时,拥有“共同知识”的群体可被视为同质群体,进而可以简化田野调查的流程,增强研究的可行性。
例如,在《原神》社区中,关于“火神骑摩托”的争议可通过玩家投票或KOL引导形成临时共识(如“多数玩家认为摩托设计符合纳塔世界观设定,因而具有合理性”),从而减少玩家间因此产生的对立冲突。
7.两种视角混淆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7.1风险
生活中,人们常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两种视角使用,而原神社区的许多矛盾冲突都可归因于这种混淆。
对于持“考据者”视角的人来说,社会及其产物是客观的,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只要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客观“真理”为导向,那么理论上所有人都会得出共同的结论,自然不会出现混乱。然而,如果与“诠释者”视角发生混淆,在本体论方面质疑社会的客观性(如对官方设定提出怀疑)或在方法上引入大量主观价值判断(如先有结论,再通过考据为其提供论据),那么就无法得出客观唯一的“真理”,或是陷入谬误。然而在“考据者”视角下,“真理”是客观且唯一的。而这些被主观因素影响又不自知的人又往往坚信自己才是客观的,自己得出的才是“真理”。那么为了找出真正的、唯一的“真理”,就必然发生观点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对于持“诠释者”视角的人来说,社会是由每个主体建构的,因而必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真理”,只能通过求同存异的互动来拓展“共同知识”。由于所有人的观点(或者说主观建构出的世界)都是平等且合理的,自然也不存在观点之间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冲突,大家只需求同存异即可,冲突也会大大减少。然而,如果与“考据者”视角发生混淆,盲目地追求本不存在的“真理”,并为此拒绝承认其他行为体主观建构的社会现实的平等性和合理性,就无法形成任何“共同知识”,社区也会陷入无休止且无意义的争斗。
例如,曾经盛行一时的“逆飞宵宫”节奏,观点产出者通过考据的方法将自身的观点输出包装成对“真相”的发掘。然而从“考据者”视角来看,官方不承认的设定必然不是“真相”;从“诠释者”视角来看,这充其量只是诸多诠释之一,并无绝对的“真理性”可言。而观点产出者一方面拒绝承认官方当前设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又拒绝承认包括官方解读在内的其他解读同样具有自洽的逻辑,自然会引起社区节奏。
从其动机来看,那些有意识地混淆两种视角的人(特别是某些KOL)往往是为了攫取权力,特别是话语权。话语权大的一方可以压制甚至消灭话语权低的一方,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权力又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使其可以更好地压制或消灭其他敌人。这一点也是许多KOL通过混淆“考据者”视角和“诠释者”视角制造社区极端化的原因所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攫取更多的权力,直至消灭所有对手,将“真理”的定义权和制造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进一步转化为其他权力。相关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
7.2应对策略
-明确研究目标:如果目标是探寻真相“是什么”,可以优先选择“考据者”视角,集中分析官方设定和游戏内容的真实情况。如果目标是探讨多元意义和玩家的不同解读,则推荐采用“诠释者”视角,尊重个体的不同体验和理解。
-区分概念边界:在学术讨论中严格区分“视角”与“方法”,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例如,可以在讨论前主动声明自己采取的视角和方法(“以下内容皆出自原文,来源如下”“以下内容均为猜测,一切以官方后续设定为准”“以下均为主观感受,欢迎不同观点友好交流”等)。
-培养范式自觉:在生活中经常对自己的互动模式进行反思,主动培养自己遵守范式原则的自律自觉性。如用“考据者”视角看问题时应时刻以官方设定为准,坦然接受事实孤立和逻辑割裂(如承认官方设定可能前后矛盾),仅描述事实而非强求统一解释。诠释者则需注明主观性(如“此解读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设定”),避免赋予叙事“真理性”。同时给予多元解读以同等的尊重,在互动中扩大共同知识基础。
-社区分层管理:对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社区讨论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例如,对于事实性争议(如是否存在剧情漏洞、设定矛盾等),可发挥“原学考据区”的作用,要求提供官方文本或开发者声明作为证据,由资深玩家或官方裁定结果。而对于价值性争议(如角色美学、文化符号),可开放“创意讨论区”,鼓励多元观点。如举办“二创大赛”,允许玩家以基础设定为蓝本进行自由创作,但要求标注“非官方内容”。
-做好规范引导:通过对社区的规范和引导促进玩家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如官方可以定期总结大世界文本内容,或对优秀的“原学”考据内容进行创作激励,又或是在版本前瞻/开发者座谈会中及时澄清争议等,引导玩家对事实性内容的正确理解,提升官方设定的权威性。又比如重视价值性议题讨论环境的规范,鼓励多元观点的和谐交流,及时剔除不友好的言论。特别要重视KOL的作用,如可以对优秀的“原学家”进行背书,或对于故意引导社区冲突的黑流量KOL进行警告或对其投稿进行标注警示等。
8.常见误区
8.1两种视角的地位
“考据者”视角和“诠释者”视角是两套完全平等的研究范式,没有高低对错之分。导致当前诸多社区节奏的并非某一种视角,而是对两种视角的混淆。
8.2逻辑与真理的关系
逻辑自洽并不意味着就是“真理”。是不是“真理”,要看在承认社会的客观性的前提下,能否保持与客观事实相符。而逻辑本质上是主体在价值判断引导下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其自洽与否仅能反映其立论与结论之间的一致性,与真相并无必然联系。
8.3关于“代入感”的源头
并非官方的设定让你产生、失去、增强或者减弱了“代入感”“沉浸感”,“代入感”的源头永远是自己。玩家只有认同官方创造的架空世界至少在游戏空间里具有先验的客观真实性,“代入感”才有产生的土壤。如果一开始就告诉自己架空世界即便在游戏空间中也是虚假的,又何来“沉浸感”?(所以“他是空,那我是谁”才显得格外可笑,你一开始就不认同“我就是空”是游戏世界中的客观事实,又如何要求别人给你提供“代入感”呢?)
8.4关于“暴论”与“合理推论”
对于采用诠释方法的人来说,一种叙事是“暴论”还是“合理推论”其实并不重要。所谓的“暴论”是相较于官方设定而言的,而在官方公布“事实”前,我们无从判断什么是“暴论”,因此在这一阶段二者的地位本就是平等的,即若干种平等合理的叙事之一。重要的是当官方后续给出权威设定后,研究者对其持何种态度,这决定了研究者究竟是持“考据者”视角还是“诠释者”视角。
余论
展望未来,随着虚拟社区的持续扩张与游戏叙事的深化,两种视角的融合研究或将成为重要方向。例如,结合大数据技术对玩家行为进行客观量化分析(“考据者”视角),同时辅以深度访谈与民族志研究(“诠释者”视角),可更全面地揭示玩家动机与文化实践的复杂性,更好地服务于游戏内容的创作。此外,跨学科合作(如社会学、游戏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或能探索动态平衡客观性与主体性的新型框架,为社区治理、内容共创乃至游戏伦理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如何在“真理”与“真实”的辩证中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严谨的共生,不仅是《原神》社区乃至游戏社区的挑战,更是数字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的友好交流和指正。本文可自由引用或转载,但还请注明出处。谢谢!)